為了穩住宏觀經濟大盤,擔當穩增長重任的財政政策頻出。
9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為了加大對企業紓困力度保市場主體,決定在第四季度,再實行一批收費緩繳。
會議稱,一是緩繳耕地開墾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費等14項行政事業性收費,規模530多億元,不收滯納金。鼓勵各地對地方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緩繳,嚴禁亂收費。二是緩繳各類工程項目質量保證金,規模約630億元。
上述兩項新政緩費規模達到1160億元,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事實上,為了給企業紓困,今年在3月份國務院就推出2.5萬億元退稅減稅降費政策,力度空前。而隨著后期疫情沖擊等超預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困難增多,后期財政增量政策頻出,且針對性強,財政紓困政策精準發力。
從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新政來看,今年4月1日起針對所有小微和制造業等六大行業全額退還增值稅留抵稅額,并加快退稅進度。此后為了進一步穩就業給企業紓困,7月1日起退稅新政實施范圍新增批發零售等七大行業,近期又將養老托育行業納入。9月13日的國常會決定,對制造業新增增值稅留抵稅額即申即退,到賬平均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預計今年后4個月再為制造業企業退稅320億元。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全國增值稅留抵退稅規模約2.17萬億元,其中,4月至8月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退稅約2.05萬億元。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幫助制造業、小微企業等渡過難關,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現代增值稅制度。
除了退稅之外,減稅政策不斷加碼也是財政增量政策的一大表現,比如6月1日起對部分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購稅,以拉動汽車消費穩經濟。近日新能源車明年再免一年車購稅新政也出臺。
為了鼓勵企業創新,加大研發力度,促進設備更新,近日財稅等部門發文明確,今年第四季度,對高新技術企業購置設備的,允許一次性稅前全額扣除并100%加計扣除;四季度對現行按75%稅前加計扣除研發費用的,統一提高到100%等。
多位財稅專家表示,今年減稅政策不斷加碼,且主要針對小微企業、制造業及一些困難行業,鼓勵創新刺激消費等,體現了精準發力。
受疫情等沖擊,疊加大規模減稅降費,財政收入也受到一定沖擊。兼顧財政可持續性,今年財政增量政策也注重加大緩稅費范圍和延長時間,一方面能起到緩解企業資金壓力,給企業紓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財政可持續性。
除了前述緩費新政外,9月國務院決定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到期的緩繳稅費,再延長4個月補繳,涉及緩稅4400億元。
此外,社保費緩繳范圍不斷擴大也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幫助企業紓困。比如,今年將5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費政策,擴圍至其他17個困難行業。其中,養老保險費緩繳實施期限到2022年底,工傷、失業保險費緩繳期限不超過1年。
由于市場主體在一些方面遇到的困難比2020年多,今年退稅減稅降費等也超過2020年。稅務總局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3萬億元。
財政增量政策不局限于稅費支持政策,還體現在加大發債力度、針對性給予財政補貼、擴大政府融資擔保規模等多個方面。
比如,為了擴大投資促進消費,在前期3.45萬億元地方政府用于項目的專項債券在上半年基本發完之后,近期國務院要求地方盤活地結存的5000多億元專項債限額,10月底前完成5000多億元新增專項債發行任務,目前已經有10多個省市披露了發債計劃。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這筆巨額專項債資金疊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銀行貸款等,將支持重大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提振消費,穩定宏觀經濟。
為了擴大對重大基建等項目支持力度,今年國務院出臺了6000多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貼息。為了支持相關行業企業在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設備,中央財政為貸款主體貼息2.5%,貸款主體實際貸款成本不高于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