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發展數字產業集群的最佳途徑就是讓一批現有的互聯網公司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利用算力、算法,轉型升級成為挖掘數字‘鉆石礦’的‘掘進機’,成為挺進‘數字藍海’的‘巡洋艦’。”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陳全生說。
陳全生指出,近年來,數字經濟在中國發展得非?,“獨角獸”也非常多,電商、快遞等發展得尤其迅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經濟仍在承壓前行。以消費為例,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7%,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1%。如何發揮數字經濟的作用,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值得思考。
事實上,無論是出行領域、保險領域、醫療領域還是制造業領域,數字經濟都有著巨大潛力。陳全生說,借助于互聯網,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倉庫涌現。車險方面也出現了新的險種,不再籠統地使用大數法則,而是通過GPS數據分析出行情況,并和交規對應,從而計算出精準的賠率。
陳全生還舉例說,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建筑公司,基建工程機械如推土機、起重機、挖掘機若達不到2/3的利用率,是不能購買的,租賃更具經濟效益。“在我國的很多大基建項目或大型建筑公司中,大量的工程機械設備可以利用互聯網變成一個共享的工程機械。”
陳全生認為,“互聯網+”與“+互聯網”,不是“+”在前還是“+”在后的不同,而是行為主體的不同,“+互聯網”更符合發展需要和趨勢,要讓各行各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目前,互聯網多在流通、交通領域中應用,要擴展互聯網應用范疇,就要更加注重其在農業、工業、建筑業等生產領域和實體經濟中的應用。
“各行各業+互聯網”,就是要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解決各行各業中那些最大、最難、最緊迫的問題,推動各行各業科技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
“各行各業+互聯網”絲毫沒有降低互聯網的作用和地位,而是讓互聯網更好落地,準確、有效地解決各行各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延伸和擴大互聯網領域的空間。從本質上講,互聯網為各行各業提供的絕不僅是信息交易的平臺和處理信息的強大工具,更重要的是給各行各業提供了新觀念、新思維和新思路,開拓了新視野、新領域和新空間。
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大數據市場的IT總投資規模為2176.1億美元。陳全生認為,如何充分利用國內外大數據非常重要。
圍繞制造業領域,陳全生還表示,“去產能”的“去”有兩層意思:一是去掉的“去”,即把污染的、落后的產能淘汰去掉;二是去哪兒的“去”,可借助互聯網看看哪里需要,就把產能轉到那里去。再比如,可以利用互聯網,把制造業與職業技術教育聯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網上的優秀教師資源以及3D技術、AI技術等。“中國制造業產業大軍中有8000萬農民工,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力量,提高制造業產業大軍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