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從早期的野蠻生長變成監管全覆蓋和持牌機構,未來數字金融發展的主體應該都是持牌機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由新金融聯盟和金融城聯合主辦的第七屆融城杯金融科技創新案例評選啟動儀式上表示。
黃益平從全球視角分析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經驗與成果。他表示,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在普惠相關的業務領域發展較為突出,移動支付、科技信貸等部分業務處于國際領先。
黃益平指出,近幾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出現了兩個重要的變化:從早期的野蠻生長變成監管全覆蓋和持牌機構,未來數字金融發展的主體應該都是持牌機構,將會有一部分科技公司做輔助性工作,但實際上都是用科技支持金融活動和傳統的持牌機構,用數字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做決策。
展望未來黃益平認為,數字金融領域三個重要發展方向值得行業關注:第一,從普惠功能向宏觀功能發展。當前數字金融的熱點主要集中于普惠領域,這一趨勢還將延續很長時間。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在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上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凸顯,從而向宏觀功能發展。第二,從2C向2B轉變。以往數字金融的熱點領域是2C業務,在現行的業務框架上,即便是支持中小微企業,仍然是以基于2C的大數據分析為主。在未來,產業鏈、供應鏈、物聯網將對實體經濟帶來更加直接、規模更大的支持,賦能企業業務的持續擴張。第三,從境內向境外發展。當前創新主要集中于境內業務,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跨境流動將越發活躍,這一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創新機會。
新金融聯盟理事長、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在金融科技飛速發展過程中,風險與機遇并存,創新活動的良好初衷與不良動機有時互相摻雜,需要及時把握與識別。
據新金融聯盟秘書長吳雨珊介紹,前六屆案例評選共評出了59個案例,21個來自銀行,27個來自金融科技公司,7個來自互聯網平臺,4個來自其他金融機構。其中,有26個案例聚焦在財富管理、消費金融、普惠金融、數字營銷等大零售領域,有22個聚焦供應鏈金融、金融云、交易銀行等公司業務領域;有11個案例聚焦在在智慧風控、大數據征信、監管科技平臺搭建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