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3日,全國已有71個國家氣象站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多地進入“大型空氣炸鍋”模式,加之復工復產陸續推進,生活、生產用電量不斷攀升。國家發展改革委最新數據顯示,7月13日全國調度發電量達到278.54億千瓦時,最高調度負荷達到12.22億千瓦,均創歷史新高。如此形勢下,電力供應能否平穩有序迎峰度夏引發各方關注。
電力需求雖然受到天氣條件和工業生產周期影響,但波動畢竟有限,觀察電力市場運行態勢,關鍵還是要看電力供給,而供給決定于兩個因素:能不能發電和愿不愿發電;仡櫲ツ瓿霈F的用電緊張,一方面緣于運動式“減碳”,另一方面緣于煤炭價格高企。隨著政策糾偏和能源保供政策漸次落地,這些制約電力供給的因素已不復存在。
在穩定煤炭價格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數度出手治理亂象,不僅明確了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合理區間,還拉網式調查各地落實情況,對價格超出合理區間的案例,發現一起,約談一起,查處一起。同時,核查各地和中央企業2022年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情況,讓長協合同能在保量、穩價過程中切實發揮作用。
“雙碳”目標下,大力發展新能源是長期趨勢,但是能源保供還是要基于中國現實的能源結構。煤炭當前仍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火電仍是電力供給主力。而火電供給穩不穩,不僅要看煤炭價格是否穩定,還得看煤炭供給能不能跟上。
煤炭信息交易網的數據表明,當前主力電廠日耗已回歸至去年同期水平,但煤炭庫存高于去年。截至7月7日,沿海八省電廠日耗煤攀高至200萬噸以上,同比持平,存煤則同比增加460萬噸。
發改委最新數據也顯示,目前統調電廠存煤1.7億噸,同比增加近6000萬噸,可用26天。同時,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產煤大省也明確將增產保供,從源頭上保證煤炭產能。
新能源發電對電力保供也有重要作用。今夏水電、風電等非煤發電貢獻率已超過30%,遠高于去年。
穩定供給為電力安全劃定了底線,但從長遠來看,也需通過電力市場機制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提高效率。目前川渝水火電資源已通過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實現跨省優化配置,浙江也發布了華東區域跨省電力交易規則,未來仍然需要更多省市、部門參與其中,逐步實現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