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貸款將進一步促進制造業需求。
2022年9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專項支持金融機構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業、社會服務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設備更新改造提供貸款。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宏觀經濟聯席首席分析師張一平認為,從9月13日國常會提出到央行完成設立,整個工具推出的速率反映了當前宏觀政策穩增長取向明確。
一位券商人士對記者坦言,再貸款類工具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拓展實體融資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央行“引導督促金融機構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工具。
再貸款利率1.75%
央行有關負責人透露,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額度為2000億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金融機構,按照金融機構發放符合要求的貸款本金100%提供資金支持。
今年以來,央行陸續新設立了交通運輸再貸款、普惠養老再貸款以及科技創新再貸款等。在張一平看來,本次設備改造專項再貸款有三點不同:首先,申請使用時間為今年四季度,從側面說明該工具旨在為四季度新增貸款提供支撐;其次,財政貨幣聯動,在此前的國常會中已明確為四季度更新改造設備的貸款主體貼息2.5%,這意味著在該工具項下申請的貸款實際成本僅為0.7%左右;最后,規模靈活,央行對于其規模的表述為2000億元以上,這意味著該工具的規模有可能超出預期。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薄弱領域進行設備更新改造,有利于擴大制造業市場需求,推動消費恢復成為經濟拉動主力,增強發展后勁。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議定事項,人民銀行設立了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向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在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的前提下,向制造業等領域發放貸款支持設備更新改造。
張一平認為,從公開信息來看,設備改造專項再貸款支持領域的一些主管機構已開始舉行相關貸款的申報工作。比如衛健委和體育主管部門已分別就醫療設備及體育領域的貸款需求進行統計。
在西部證券分析師雒雅梅看來,此次是央行年內第四次落地專項再貸款,但由于配合已推出的財政貼息,支持力度明顯大于前三次。合力加碼“增量”“降價”的寬信用政策,擴有效需求、促消費恢復、增發展后勁,提振實體經濟和市場信心態度明確。
張一平認為,4月提出的“金融23條”中提到,預計今年結構性工具將帶動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多增1萬億元。目前來看,四季度將是上述貸款投放的高峰。整體來看,今年下半年較去年同期政府債券發行少增4.3萬億元,根據測算,6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在今年內約拉動總投資1.2萬億~1.8萬億元,疊加5000億元政府專項債限額在10月底之前發行完畢,目前社融較去年同期少增約在2萬億~2.6萬億元,該缺口將對社融增速產生拖累。預計隨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開始發力,新增信貸有望得到一定支撐。
實行“名單制”管理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專項再貸款政策支持領域為教育、衛生健康、文旅體育、實訓基地、充電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新型基礎設施、產業數字化轉型、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等10個領域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的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金融機構。
雒雅梅認為,此次專項再貸款政策支持領域涵蓋制造業、新基建等10個領域,意在落實寬信用“擴面”要求。由于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設備更新改造也包含在內,制造業等中長期貸款受益的同時,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個體經營貸的正向拉動預期隨之加大。另外,結合本月各家下調存款利率的情況,已有多家銀行1年期存款成本率低于1.75%,此次專項再貸款的政策效果,后續還需關注各家銀行存款端的邊際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如何實施的問題,央行有關負責人坦言,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實行名單制管理。發展改革委依托推進有效投資重要項目協調機制,會同各地方、中央有關部門和中央企業形成分領域備選項目清單。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決策、自擔風險,向清單內項目發放貸款。專項再貸款采取“先貸后借”的直達機制,按月發放。對于金融機構2022年9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清單內項目發放的合格貸款,人民銀行按貸款本金等額提供資金支持。
在張一平看來,本次設備改造專項再貸款的推出表明央行開始加碼對于寬信用的支持。理論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通過定向降低某些行業的貸款利率的方式,實現推高融資需求的情況。銀行貸款創造存款,需要貸款需求的配合,而貸款需求除了受實體經濟狀況影響外,很大程度受貸款利率約束。在未來一段時間國內經濟動能升級的大背景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持續發揮重要作用,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對于年內來說,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大概率將在四季度扮演引導金融機構新增信貸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