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十年內,我國能源供應體系將發生結構性重塑。”中國石油企業協會會長王志剛稱,“我國化石能源將逐步從主體能源向補充和備用能源轉變。”
王志剛是在近日召開的“2022能源產業創新發展與品牌建設年會”暨“雙碳”背景下石油石化行業轉型發展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的。在這個由中國石油企業協會與中國能源研究會聯合業界有關單位共同舉辦的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大東、孫龍德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務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董秀成等專家均發表了精彩演講。
傳統化石能源面臨挑戰
“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的背景下,傳統化石能源正面臨較大挑戰。”王志剛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時代的要求,如滔滔東流,石油石化央企便是這江流上的一艘巨輪,只有積極地融入“雙碳”時代,才能在滔滔江流中順勢而行,繁榮興旺。
從國際上看,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1年版,歐洲煤炭消費量已經從2010年的15.34艾焦耳下降至2020年的9.4艾焦耳,年均降幅2.7%;石油消費量從2010年的1565.9萬桶/日下降至2020年的1322.1萬桶/日,年均降幅0.3%;天然氣消費量從2010年的6229億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5411億立方米,年均降幅0.4%。而可再生能源過去10年年均增幅超過10%,在歐洲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已達20%左右,預計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區域電力結構中占比將超過80%。
從國內情況看,2021年出臺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80%以上。
“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王志剛由此認為,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十年內,我國能源供應體系將發生結構性重塑,化石能源將逐步從主體能源向補充和備用能源轉變。
“三油一網”率先行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王志剛表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國家管網“三油一網”等集團公司積極響應號召,率先行動,開展綠色轉型。
王志剛說,2021年5月,“三油一網”集團共同成立了“中國油氣企業甲烷控排聯盟”,將甲烷控排納入碳減排發展規劃,全方位提升甲烷排放管控水平,力爭實現2025年天然氣生產過程甲烷平均排放強度降到0.25%以下,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并努力于2035年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不斷提升中國油氣企業在全球氣候治理格局中的影響力,彰顯中央骨干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這其中,中國石油按照“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的總體部署,實施綠色產業布局,打造石化能源與新能源全面融合發展的“低碳能源生態圈”,加快構建多能互補新格局;中國石化構建以能源資源為基礎,以潔凈油品和現代化工為兩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為增長極的“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正朝著打造世界領先的潔凈能源化工公司的目標闊步前行;中國海油發布了“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提出2028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碳中和。“十四五”期間,碳排放強度力爭下降10%-18%,力爭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產量占比超過傳統油氣產量占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潔低碳綜合能源產品和服務供應商;國家管網積極部署管網運行提效行動、清潔替代低碳行動和節能提效減排行動,深化余熱、余壓、冷能等綜合利用,推進氣電一體化和分布式能源發展,以“管網橙”守護“山河綠”,打造綠色生態管網亮麗名片。
石油石化企業全面轉型
王志剛認為,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包括“三油一網”在內的全行業企業全面推動綠色轉型。需要石油石化企業攜手同行,做“低碳發展的推動者、創新發展的領軍者、共享發展的踐行者”。
一要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扛起民之所望、行之所向的能源企業社會責任,通過打造綠色油氣田、綠色煉化產業和綠色儲運體系,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能源轉型之路,為優化我國能源結構、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二要堅定不移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當前我國油氣消費占比仍偏小,且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保證國家油氣供給安全仍是石油石化央企的重要任務。從國內油氣資源開發潛力看,當前我國海洋油氣仍處于儲量增長高峰前期,未來開發潛力較大,同時需進一步加大陸上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規;_發,實現從淺層到深層、從淺水到深水、從常規到非常規的跨越。
三要全面推進油氣結構調整。當前推進能源轉型最現實的路徑是積極發展天然氣產業和新能源業務,推動非常規天然氣發展,建設海上大氣區,全力增加天然氣供應;探索風光氣水綜合能源外送模式,規;l展地熱、分布式風電和光伏發電、集中式風光氣電融合等業務;加強氫能、新材料、CCUS、新能源服務支持戰略布局,探索建立天然氣發電與新能源電力協同互補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提升我國電力系統供應的穩定性,加快推進能源轉型。
四要加快推進減排降碳研究。中國石油企業協會將廣泛動員行業院士、專家、學者,匯聚海內外有識之士的智慧與力量,圍繞減排降碳、新能源開發與利用等重點領域加強行業交流合作,共謀可持續發展;持續加強綠色低碳科普教育,推動綠色理念轉化為百萬員工和社會公眾的自覺行動,落實綠色企業文化和責任;積極構建開放型、多元化的行業生態圈,努力推進“綠色油田”“綠色工廠”“綠色煉廠”建設,力爭早日實現生產運營的凈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