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洛陽作為老牌工業城市,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如今洛陽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過去這十年,洛陽生產總值從2899.3億元增長到5447.1億元,連續跨過3個千億臺階。
那么,十年來,洛陽是如何做到了“不走尋常路”?9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舉行的“河南這十年”主題系列發布會上,洛陽官方給出答案。
洛陽市政府市長徐衣顯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自創區、自貿區、高新區、經開區、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國家級平臺聯動發展,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等一大批試點落地開花,為長遠發展蓄勢賦能。經濟總量跨越臺階,生產總值從2899.3億元增長到5447.1億元,連續跨過3個千億臺階,穩居河南全省第二位,在全國城市排名從第51位攀升到第45位。
這十年,洛陽大力發展風口產業,厚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當地重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勢再造,圍繞農機裝備、玻璃、軸承等,“洛陽制造”加速向“洛陽創造”轉型,一大批傳統企業“老樹發新枝”。
洛陽市政府副市長梁慶介紹,多年來,洛陽聚焦“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搶抓產業風口,實施新一輪智能、綠色、技術“三大改造”,突出項目為王,加強企業培育,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成功入選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在工業穩增長等領域連續四年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十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不乏有“洛陽造”。
徐衣顯介紹,十年來,一大批標志性“洛陽創造”閃耀“大國重器”。比如,“神舟”“嫦娥”“問天”等航空航天工程90%的軸承由洛陽軸研所研制;中航光電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光電連接器助力“復興號”首發,讓中國高鐵告別了“洋基因”,帶動企業營收10年增長10倍,成為超百億級龍頭企業。
提及洛陽,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起來洛陽的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的“老三篇”。
而今,洛陽這個自帶流量的城市,這幾年,除了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的“老三篇”,隋唐洛陽城、最早的中國二里頭等火遍全網。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水賦》《龍門金剛》《風起洛陽》等火爆出圈,洛陽還以國風為符號、潮流為坐標,推出“唐宮樂宴”“無字梵行”等“國風隋唐”系列活動,引發青年打卡熱潮,聚焦年輕化消費,增強發展活力。
中共洛陽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楊驍介紹,在文旅文創融合上,洛陽充分發揮洛陽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歷史文化優勢,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資源,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突出“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交互式傳播”,以打好“黃河文化”“盛世隋唐”“伏牛山水”“國花牡丹”“工業遺產”五張牌為抓手,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全面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傾力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目前,洛陽已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6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1處,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102家。十年間,洛陽國家A級景區數量由26家增加至63家;全市接待游客從2012年的0.77億增加至2019年的1.42億人次,增加84.4%;旅游收入從2012年的420.7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1321.02億元,增加2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