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環保政策日趨嚴格,船舶能源種類逐漸向低碳化能源轉變,船舶電動化趨勢愈發明顯,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近期調研發現,經過10多年蓄力深耕,我國電動船舶取得長足進步,產業整體實力實現與已進入全球第一方陣,并在部分關鍵領域達到“領跑”。業內專家建議,借鑒電動汽車發展成功經驗,加大電動船舶扶持力度,揚長板、補短板,放大后發優勢,奪取與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競爭、科技競爭又一戰略制高點。
后發制人進入全球產業第一方陣
全球電動船舶過去15年迎來快速發展期。記者調研了解到,2007年至2008年,在鋰電池逐步成熟之后,挪威、德國、美國等國家開始研制電動船舶。
我國電動船舶雖然起步晚于西方國家數年,但“后發制人”,克服了西方國家“吃螃蟹”暴露出的一些弊端。當前,我國電動船舶應用場景主要集中于內湖、內河、島嶼以及近海港口等,應用船型以客船、小型郵輪、公務船、港務船等為主。安靜、舒適、對環境友好、操控靈活的電動船舶帶來高品質航運服務。受市場前景吸引,寧德時代、億緯動力、國軒高科、比亞迪、鵬輝能源等電池企業紛紛入局電動船舶,產業鏈創新活力迸發。
目前,我國電動船舶整體技術水平不弱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二研究所所長桂文彬告訴記者,基于電動汽車發展打下的產業基礎,當前我國電動船舶技術在深度和廣度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處于同一水平線,在船用電池的安全性等方面甚至超過西方發達國家;谖鞣絿医涷,我國在船用動力電池上采用了磷酸鐵鋰電池方案,更加安全穩定,在國際市場競爭優勢顯著。
隨著產業化應用持續推進,電動船舶訂單得到爆發式增長。我國已自主實現電動船舶系統和產品在江、河、湖、海全流域和多船型覆蓋。國內現有電動船舶近百艘,其中較大型號20余艘,在電動船舶建造數量和噸位上與西方國家不相上下。記者了解到,目前南京、蘇州、武漢、廣州等城市都在進行船舶的電動化替代,涵蓋長江、珠江、黃浦江等主要水系。
伴隨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化深度推進,規范體系建設提速。中國船級社分別于2019年頒布了《純電池動力船舶檢驗指南》,于2020年頒布了《內河綠色船舶規范》。
政策支撐不足部分新技術研發落伍
雖然我國在電動船舶上具備了較強的技術實力和產業轉化能力,但在政策支撐上還存在明顯不足,影響了行業優勢的充分發揮。同時,在船用燃料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上,也落后于西方國家。
記者梳理發現,國家層面對于電動船舶扶持力度有限,能查到的扶持政策僅兩條。2018年印發的《關于節能新能源車船享受車船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出符合相關標準的新能源船舶可以享受車船稅免稅優惠政策。2021年正式實施的《長江保護法》第七十三條明文規定,國務院和長江流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長江流域港口、航道和船舶升級改造,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等清潔能源或者新能源動力船舶建造,港口綠色設計等按照規定給予資金支持或者政策扶持。
而在地方層面,廣州、深圳、湖南、福建四地推出了扶持電動船舶的政策。深圳市于2018年1月11日正式實施《深圳市綠色低碳港口建設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廣州市于2019年7月4日正式印發《廣州港口船舶排放控制補貼資金管理辦法》。湖南省2020年也針對東江湖水域新能源船出臺了相關補貼政策。福建省除與上述地區一樣通過獎補方式鼓勵電動船舶的推廣應用外,還積極獎勵、支持電動船舶研發、制造等產業環節的發展。此外,全國其他地方尚未對新能源船舶補貼給予明確的資金支持或者政策扶持。
近年來,國家鼓勵企業探索燃料電池在船舶上的應用。2020年6月,交通運輸部發布《內河航運發展綱要》,鼓勵發展燃料電池船舶。2021年7月,國家海事局組織制定《氫燃料動力船舶技術與檢測暫行規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
記者了解到,在以氫能為主的船用燃料電池等新技術的研發上,我國已落后于西方國家。歐洲、日本、美國已實現燃料電池船舶示范,步入推廣應用階段。目前國內燃料電池市場主要集中于商用車領域,在船舶方向研究較少。桂文彬透露,船用燃料電池主要在質子交換膜上跟不上西方國家的步伐,西方國家的質子交換膜可以待充幾萬小時,而國內還在朝1萬小時努力。
謀高質量發展得全球主導地位
受訪專家和業內人士建議,借鑒電動汽車發展成功經驗,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推動電動船舶高質量發展,贏得全球行業主導地位,奪下產業競爭、科技競爭新的戰略制高點。
一是完善支撐政策體系。據業內人士介紹,船舶電動化成本按電池容量計算約為1度電2000至2500元,這意味著1兆瓦的電池容量成本達200萬到250萬元,收回電動化成本的時間為3到4年甚至4到5年。由于電動船舶的初期投資較傳統船舶大大增加,極大限制了船東對于電動船舶的積極性。桂文彬、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副總經理唐健等專家建議,強化政策導向,拉動高品質航運消費,推動電動船舶進入發展快車道。
二是全面加強科技攻關。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湯文軍等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加強電動船舶前沿技術特別是船用電池、電力系統、智能化大功率充電系統、精準消防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提升電動船舶的續航能力和舒適性、安全性。同時,著眼全球競爭和可持續發展,加大燃料電池研發力度,并及時布局下一代船用動力電池研發。
三是在湖北建立國家級綠色船舶示范區。專家認為,以湖北為試點設立國家級綠色新能源船舶綜合示范區是推動電動船舶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中國船舶第七一二所副所長李明勇說,湖北地處長江中下游,兩大“黃金水道”長江、漢江潤澤全省,湖泊眾多,含三峽、丹江口等國家重要庫區,為新能源船舶批量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而湖北分布有中船七〇一、七〇九等頂級船舶科研單位和華中科技大學、海軍工程大學等船舶領域知名高校,內河航運技術基礎雄厚,新能源船舶產業鏈完整,疫后重振、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強勁,具備建立內河綠色新能源船舶綜合示范區的內、外部條件。